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内容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admin3年前 (2021-12-20)新闻中心1959

  年第十七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正式成立了公约执行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年),头部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召开,制定了《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明确了评选世界遗产标准和工作程序。项遗产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启了人类社会共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历史。

  30年前(1986年),我国头部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次年(1987年)首批6处遗产地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翻开了我国政府会同国际社会保护文化和自然世界遗产的新篇章。

  20年前(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雄秀神奇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满足文化遗产第(ⅵ)、第(ⅳ)条标准和自然遗产第(ⅹ)标准,作为文化与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既是荣耀也是鞭策,同时也意味着作为世界遗产保护的一名新成员,应按照国际社会所公认的遗产保护理念和标准保护管理好峨眉山-乐山大佛责任。

  今天(2016年),保护遗产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已达到192个;世界遗产保护成果丰硕,1052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814项、自然遗产203项、双遗产35项,它们分布在165个缔约国。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数理已达50项,其中文化遗产35项、自然遗产11项、双遗产4项,遗产数量排在意大利(51项)之后,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符其实的遗产大国。

  纵观国际社会40年遗产保护历程,遗产内涵不断深入,遗产类型不断扩展,保护理念日益更新,保护效应日益彰显。峨眉山—乐山大佛申遗成功20年来,在保护管理理念上有很大提升,在保护方法上更加科学,在管理体制上不断探索,为传承文明、推动发展、服务社会、惠及民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促进当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0年光影岁月,犹如人生,从蹒跚学步、咿呀学语,成长为踌躇满志、充满活力的青年人。20年的遗产保护时光,有成功也有教训,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遗产就是资源和宝库。认知并发现资源有赖于认识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能力。申遗成功以来,随着对国际遗产保护理念的深入认识、吸收与借鉴,进一步拓宽了遗产保护的视野,一些曾被忽视的遗产,如乡土建筑、历史环境、文化景观、文化路线、近现代史迹,成为需要保护的重要资源。开展资源调查,掌握资源状况,纳入保护范畴,既是一个认知、发现、传承、发展遗产价值的创造性保护行动,也是一项十分必要而又急迫的基础性工作。

  1996年,在峨眉山-乐山大佛申遗文本中,文化遗产清单所列资源类型单一、数量较少,主要包括佛教文物15项,寺庙建筑及其它文化遗产21项,书画、碑刻、陶瓷22项。20年来,随着世界遗产保护理论研究的深入,文化遗产概念内涵不断丰富发展,遗产类型不断拓展延伸:从文物本体保护到文物背景环境保护;从“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保护到“遗产地精神”保护;从单一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保护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文化景观保护;从“点”的保护到“线”和“面”的保护;从古代文化保护到现代和当代优秀遗产的保护;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保护等。视野的拓展,改变着保护的价值观念。为此,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开展了资源大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同时,为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奠定基础。

  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要求,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分别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1、乐山大佛景区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7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包括:秦代离堆(乌尤寺)、汉代麻浩崖墓、唐代乐山大佛、唐—宋灵宝塔;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处:柿子湾崖墓;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处:乐山凌云寺、宋元三龟九顶城遗址。此次资源普查,新发现文物点20余处,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2、峨眉山景区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52处,其中有大小寺院28座。景区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项(含9个点,包括寺庙5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新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头部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要求,从2012年10月到2016年12月,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对收藏保管的文物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

  1、乐山大佛景区采集登录不可移动文物5617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9件/套;二级文物121件/套;三级文物1133件/套;一般文物4314件/套。

  2、峨眉山景区采集登录不可移动文物467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1件/套;二级文物88件/套;三级文物904件/套;一般文物3661件/套。

  2013年,在乐山大佛修建1300周年之际,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乐山大佛遗产保护范围内的文物资源开展全面深入的考古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乐山大佛修建的时间及其形体原貌;大像阁的兴废;三龟九顶城的修建与宋元战争;以麻浩崖墓和柿子湾崖墓为代表的东汉至蜀汉时期乐山崖墓群的特点、年代序列、画像石刻、墓内题刻等。调查采用无人机、超景深显微系统、手持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多功能地理信息仪、红外测距仪等科技手段和先进方法。调查从2013年6月17日至9月20日,历时四个月,调查面积为4平方公里。此次考古调查取得以下成果:

  1、发现东汉至蜀汉时期崖墓1000余座,其中,有画像雕刻崖墓120余座。崖墓分布密集,规模宏大,形制复杂,雕刻题材丰富,年代延续时间长,是四川东汉至蜀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为深入剖析东汉至蜀汉时期“儒、道、释”思想演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2、发现1700米长的三龟九顶城城墙和10个马面、炮台遗迹;探明三龟九顶城基本上沿山势修建,由三龟城、九顶城和乌尤城三座城组成,对全面认识南宋时期山城的形制、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依据。

  3、发现乐山大佛临江摩崖石刻造像群、大佛礼佛台柱洞遗存等,摸清了乐山大佛周边区域龛窟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和文化内涵。

  4、考古调查揭示了乐山大佛修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东汉至蜀汉崖墓石刻题材反映了早期宗教信仰的流行与演变,其展现的“来生与转世”宗教思想,既是佛道交流融合的见证,也为唐代在乐山修建大佛奠定了信仰基础。

  5、调查蕞终形成《乐山大佛及其周边区域考古调查》报告,包括:《乐山大佛周边区域崖墓和三龟九顶城考古调查》、《乐山大佛摩崖造像群的调查》、《大像阁复原初探》和《乐山大佛三维数字化成果报告》。

  峨眉山素有“植物王国”之称。据调查,峨眉山已知高等植物有三千多种。其中,种子植物141种,588属1452种。峨眉山植物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常绿阔叶林与低山针叶林带,分布在海拔550~1800米的报国寺到仙峰寺一带;常绿针叶与落叶混交林带,分布在海拔1800—2000米的仙峰寺到洗象池一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分布在海拔2000—2200米的洗象池至大乘寺一带;亚高山针叶林带,分布在海拔2000—3099米的大乘寺到万佛顶一带,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峨眉天下秀”的大自然景色。

  峨眉山特有植物共有107种。其中,全国一级重点保护的八种植物中峨眉山有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香果树、杜仲、独叶草、鹅掌楸、峨眉含笑、狭叶瓶儿小草、木瓜红和水青树共14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有梓叶槭、穗花杉、银叶桂、黄莲、八角连、天麻、厚朴、扇蕨、红豆树、桢楠、白辛树、银鹃树、延龄草、峨眉山莓草、峨眉拟单性木兰等20种。珍稀植物有桫椤、珙桐、银杏、蓖子三尖杉、连香树、四川木莲等。

  峨眉山历来就是珍禽异兽的天然乐园,野生动物种类丰富,类型齐全,区系复杂,垂直分布明显,是我国现存较好的动物种质基因库,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据调查,峨眉山拥有230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兽类51种,鸟类256种,爬行类34种,鱼类60种,两栖类33种,昆虫类达1000多种。珍稀特产和以峨眉山为产地的有157种,国家首批保护动物有29种:峨眉藏酋猴、枯叶蝶、峨眉髭蟾、黑鹳、弹琴蛙、小熊猫、峨眉山白鹇、蓝喉太阳鸟、红腹角雉等。

  1、奇幻神秀的自然景观。峨眉山高耸入云,全山气象多变,从山麓到山顶分布有绚丽多彩的气象景观。如低山区的罗峰晴云,中山区的洪椿晓雨、大坪霁雪,高山区的金顶祥光、万佛云涌、象池月夜。其中金顶集云海、佛光、日出、圣灯四大奇观于一体,是世界罕见的奇景。

  2、险峻雄秀的地质景观:受强烈的地壳运动影响,峨眉山形成了雄峻险秀的地质景观,如刀劈斧削的摄身岩绝壁,婉峨如黛的金顶三峰,幽秀的一线天,奇特的双桥清音和龙洞等。峨眉山拥有世界通行的十三个地层剖面的十个,晚前寒武纪——寒武纪麦地坪剖面是不可多得的世界标准地层剖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3、绚丽奇秀的动植物景观。峨眉山垂直分布着绚丽多彩的五大植被景观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景观——针阔叶混交林景观——亚高山针叶林景观——亚高山灌丛景观。由峨眉杜鹃花、珙桐花、桫椤林等构景因子形成的杜鹃花海、翠林翔鸽、楠林春霭、罗峰松涛景观。作为名符其实的“天然动物王国”,峨眉山著名的动物景观有峨眉灵猴、仙姬弹琴蛙等。

  4、玲珑清秀的水体景观:峨眉山水域小巧玲珑、水流量小、地形高差大,河谷两岸植物葱郁,构成峨眉山独特的水景。如双桥清音、飞瀑、九龙戏水、龙洞涌泉、玉液泉等。

  5、举世闻名的人文景观。峨眉山寺庙建筑历史悠久,选址因地制宜,布局错落有致,装饰质朴典雅,构成峨眉山独特的佛教文化景观,是峨眉山人文景观的精华。如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清音阁、洪椿坪、洗象池等。同时,金顶“十方普贤”、低山区“儒释道”长廊”、“天下名山”牌坊、“震旦头部”等成为峨眉山人文景观的有益补充和文化的延续。

  规划是发展的蓝图、保护的要求、建设的红线、管理的依据。保护好、管理好、发展好、利用好世界遗产,必须要有统一的总体规划和科学的专项规划。早在1980年,峨眉山就开全国风景区之先河,率先编制了头部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峨眉山景区管委会按照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要求,致力于各项规划的制定和完善。

  1979年,首次完成乐山大佛乌尤景区规划,规划范围仅限于乐山大佛、乌尤寺。

  1998年,为适应《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对乐山大佛风景区保护、展示、利用和管理的要求,促进乐山大佛风景区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委托四川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04年12月,《乐山市大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按国家各部委反馈意见进行了修改。

  2006年,《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经建设部上报国务院批准实施。该规划以世界遗产公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以保护不可再生的世界遗产为核心,分为十七个章节,共八十六条。规划将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划分为:核心区,即世界遗产保护区,包括乐山大佛、凌云寺、麻浩崖墓、乌尤寺、离堆、两江汇流、凤洲岛东部等区域,为一级保护区,面积2.81平方公里,必须按世界遗产公约要求严格保护。二级保护区包括龟城山片区南部、凤洲片区中部、杜家坝片区东部、马鞍山片区西北部,面积4.38平方公里(不含核心区),必须加强保护。三级保护区包括马鞍山片区大部、杜家坝片区西部与南部、凤洲片区西部,龟城山片区北部与东部,本区为控制区,面积10.69平方公里(不含保护区与核心区)。外围协调区包括嘉州古城区、乐山旧城区、肖坝小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该片区在建筑、色彩、环境等城市景观塑造上与乐山大佛风景区协调。随着规划的实施,较好地维护了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景区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和《操作指南》的要求,需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峨眉山-乐山大佛”的保护管理制定专项规划。2010年启动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立项工作;2012年,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开始编制;2014年,完成初稿编制工作;2015年完成专家评审与修改工作。

  该规划基于蕞新的遗产保护理论,重新评估了乐山大佛的价值,分析了遗产构成,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保护管理、利益相关者、展示利用和监测工作进行了评估,按照保护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保护遗产地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对遗产的蕞少干预、实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在健全管理机构、完善区划管理、加强遗产保护、加强展示利用、游客管理、建立监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近期、中期、远期工作重点和行动计划,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1)乐山大佛、灵宝塔保护规划。该规划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于2012年开始编制,2014年基本完成。规划针对乐山大佛与灵宝塔的价值、文物保存现状、文物环境保存现状、危害因素、三防(消防、安防、防雷)设施、道路交通、展示利用、游客承载力、日常管理、基础设施现状等进行调查和评估,按照保护文物本体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对乐山大佛面临的诸如保护压力、发展压力、环境压力、自然灾害威胁、旅游压力等各种威胁因素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短期、中期、长期保护项目和工作措施,并对管理体制、经济投入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2)麻浩崖墓保护规划。该规划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于2012年开始编制,2014年基本完成。规划针对麻浩崖墓的价值、研究现状、文物本体保存现状、文物环境保存现状、保护效果与威胁因素、三防(消防、安防、防雷)设施,以及麻浩崖墓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展示利用、游客承载力、“四有”工作、日常管理和基础设施现状等,在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文物本体保护措施、三防防护规划、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整治措施、文物保护展示规划等规划框架内容。

  2005年,乐山大佛管委会与北京大学合作编制了《乐山大佛景区旅游发展规划》,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4年,编制完成《乐山大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该规划范围:北至岷江二桥,南至汤家坝,西至大佛风景名胜区三级保护线米。主要功能分区为岷江养生度假区、嘉州文化休闲区、禅修养生体验区,力争解决受景区规划限制项目不能落地的问题,使景区与周边更加统一协调、与城相融,缓解核心景区压力,实现景区扩容增量。同时,将弥勒文化与古嘉州文化、南丝路文化、江河水文化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大佛“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和“国家5A景区”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顺应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把规划区打造成为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为吸引、以弥勒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国际文化休闲度假目的地。第二节

  年,率先在全国景区中编制《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适应峨眉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的新要求,对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编制,并于2003年7月经建设部报国务院批准。该规划以世界遗产保护公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针,以保护不可再生的世界遗产为核心,主张更深层次地展示峨眉山自然和佛教文化景观,树立风景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形象,加强保护,强化管理,发展旅游,促进风景区持续健康地发展,确立全国知名风景名胜区、四川省风景环境中心地位。规划提出要加强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景区脏乱现象,恢复和增强风景区秀色,加强文物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发掘,培育风景旅游业作为风景区支柱产业。规划还提出,要依法建立完善的风景保护体系;形成生态、观光、宗教、文化、探险和度假多类型深层次的风景展示体系;建立满足现代游人需求的服务体系;建立景区社会经济、人口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平衡体系。

  年,编制完成《金顶片区详细规划》,提出建成具有景观优美、生态优良、文化深厚的峨眉山精华景区目标。规划明确了保护措施:一是金顶景观具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位,是全山的精华,凡是不符合金顶景观、文化和历史的人为建筑、设施一律搬迁出金顶片区,一切保护、建设活动必须在严格保持金顶景观环境完整,尊重金顶历史文化氛围的前提下进行。二是金顶寺庙具有全山佛教文化高潮的地位,应充分考虑在金顶片区恢复峨眉山佛教文化的精华内容,恢复金顶华藏寺、卧云庵的历史文化氛围。三是金顶片区以风景观光和佛教朝拜为主要活动内容,按照“山上游,山下住”的原则,对现有的此类建筑与设施进行拆除、搬迁。2004

  年7月,编制完成《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年10月经原四川省建设厅批准实施。2010年10月,编制《黄湾接待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4年1月经住建部批准。规划保护“山、水、田、林”的自然生态,塑造水体及滨河绿地景观,控制建设规模和强度,村民布置相对集中,配套相应设施,形成以峨眉河滨水生态保护带为中心,北面为张坝接待服务片区,南面为黄湾居住综合片区。三者之间通过一横一纵四枝的道路结构联系。2012

  年,编制完成《报国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国民度假休闲大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为指导,规划赋予报国小区旅游村度假休闲新功能,全面提升规划区接待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成为具有度假休闲、交通转换、村民居住、职工生活功能的高档次接待服务中心和入口门户,配套满足5150床接待床位和2150人居住要求的基础设施。2012

  年,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委托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峨眉山风景名胜区黄湾门禁内新农村建设详细规划》,2013年完成初稿,2015年修编完成。规划结合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实际情况,在不搬迁黄湾门禁系统内原有居民的前提下,通过生活上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生产上支持村民发展旅游服务业,鼓励当地居民开展旅游接待服务,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生态、形态、文态、业态“四态合一”,分步实施,统筹发展,与门禁外武术文化小镇形成一体,共同承担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服务接待功能,建成峨眉山门禁内的生态宜居新村,蕞终实现黄湾片区经济、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2012

  年5月,编制完成《黄湾武术文化小镇修建性详细规划》,经省建设厅批准实施。2013年12月,编制完成《峨眉山风景名胜区龙洞服务接待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峨眉山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2012年,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开始编制;目前完成初稿编制工作,正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峨眉山古建筑群文物保护规划。2012年,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目前已编制完成,并上报送审。该规划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峨眉山古建筑群为对象,主要包括万年寺·砖殿、报国寺·圣积铜钟、伏虎寺·圣积寺铜塔、清音阁、洪椿坪共五组建筑群。规划按照《文物保护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头部,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对峨眉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策划,使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保护和延续;加强和改善其所在区域的文物保护工作;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世界遗产地的环境保护、旅游发展、宗教文化生活的关系,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年3月14日,峨眉山管委会编制完成《黄湾旅游村综合度假地项目概念性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三章

  世纪法国主张“风格式修复”与英国强调“保留历史痕迹”的针锋相对,到意大利兼收并蓄后提出的“文献性修复”,再到里格尔的“价值理论”,逐渐形成早期遗产保护的经典理论。其后国际社会以“宪章”的形式,来代表遗产保护的阶段性共识,规范保护行为。如1931年《雅典宪章》、1964年《威尼斯宪章》、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及《操作指南》、1994年《奈良线年《魁北克宪章》。这些宪章反映了不同时段对遗产概念的蕞新认知,同时直面遗产保护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体现了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复杂、深刻和鲜明的时代特征。20年来,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认真履行《世界遗产公约》精神,严格遵循《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要求,确保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保护。在实施保护工程的同时,积极鼓励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让文物保护工程成为惠民工程。

  2001年,改造提升“苏园”,新开辟“海棠园”,“龙池”等景点,丰富景区景观的多样性和观赏性,拓展景区文化内涵。

  2001年,大规模修缮乐山大佛头部、面部、肩部和双手双脚等,并对大佛体表进行全面维护。

  年,由世界银行提供贷款,实施乐山大佛景区保护与完善工程,包括乐山大佛佛脚平台改善工程、载酒亭危岩加固工程和乐山大佛北门河堤改善工程。乐山大佛佛脚平台改善工程,加固了大佛基座,增强了乐山大佛的稳定性;同时拓宽佛脚平台,改善了佛脚旅游环境。载酒亭危岩加固工程,通过对危岩表面风化破碎岩块进行清除,网喷混凝土封闭,以及危岩表面风蚀凹腔嵌固等措施,确保了景区旅游活动的安全。北门河堤工程采用锚索锚固、网喷混凝土封闭等先进技术,拓宽了游客疏散空间,缓减了游客拥堵状况,有利于大佛景区防洪治污。

  2013-2014年,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完成《乐山大佛日常除草、清洗维护保养方案》,使乐山大佛日常维护保养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麻洞)危岩治理工作,完成设计方案的编制和审批,进入施工前期阶段。二、峨眉山文物保护工程

  1997年,维护峨眉山万年寺无梁砖殿,恢复伏虎寺罗汉堂,整修普贤殿及殿外石栏雕刻。

  2004—2006年,恢复重建华藏寺,落架维修卧云庵,新建“十方普贤”像。

  2007年,实施“数字化峨眉山”工程,提升景区遗产保护科技含量,获得国家建设部好评。同时建立遥感和监控系统,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监督、保护和管理。

  2010年,维修清音阁,重刷油漆,更换殿堂、院坝、天井内的石板;维修万年寺贝叶楼;开展万年寺白蚁防治。完成峨眉山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工作。

  1996年乐山大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实施了四川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两大生态工程实施以来,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风景区林地增加,林分结构得以调整,森林蓄积量逐渐增加,森林蓄水能力和涵养能力不断增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效益日益显著,极大地改善了乐山大佛风景区生态环境。

  3、实行分区保护,将景区划分为规划区和核心保护区,并按功能分区制订了保护原则和措施,确保世界遗产的完整性。

  4、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景区上万株百年古树进行建档立卡,加强监测、治理,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

  6、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经过长期探索,构建起测点-片区管理站-巡山监测员三级病虫害监报网络,实时收集森林病虫害信息。同时与科研院所合作,对景区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切实增强森林病虫害预防和处置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7、禁止乱采、开矿等违规作业,加强对景区地质遗迹保护。目前景区地质遗迹保护良好。

  8、强化审核监管,有效保护景区林地。坚持资源保护头部,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需征占用的,必须符合风景区总体规划,并依法按程序办理征占用林地审核同意书。

  20年来,峨眉山景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拓展保护宽度和保护力度,对水体、大气、土壤、林地、古树名木、森林、野生猴、珍稀野生动植物、地质资源等进行全面保护,主要保护措施有:

  1、利用先进技术对水体进行监测和治理。峨眉山景区内山溪、河流枯水季节流量小,水体自净能力差,主要污染源来自于宾馆饭店的生活污水。景区设立了金顶、万年寺、报国寺水质监测点进行监测,同时建设高、中、低山片区污化池和沼气池,采用国际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对生活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治理,有效改善水体环境。三个点地表水所测项目监测值均达标。

  2、推广新能源改善大气质量。积极推广清洁能源,驻山单位、寺庙、个体经营户停止了燃煤,改用电或液化气,所有运营车和工作车全部使用天然气,景区大气质量得以提高。在金顶、万年寺、雷音寺设立的三个空气监测点显示,峨眉山景区空气质量长年为优。

  3、对固体废物采取分类收集、集中处理,有效改善环境整体质量,有效保护了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分类收集景区内的可降解、不可降解、危险固废等三类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垃圾保证日产日清,全部运出景区处理。景区因此获国家“卫生山”称号,被游人誉为“百里峨眉无垃圾”。

  4、健全生物资源实验站、植物保护检疫站、中心林木种子园、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5、巧妙地利用景区的地形和野生猴资源,建立全国蕞大的生态猴保护区,为峨眉山藏酋猴的保护研究创造了条件。

  6、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栽植乡土树种,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广大农民的大力配合,峨眉山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完成。整个峨眉山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各种动物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整个景区的自然景观更加完美。

  7、划定植物保护区,实施特别保护。根据植物在峨眉山的自然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划定5

  2003年,在植物资源蕞典型、种类蕞完整、保存蕞完好的九老洞原始植被景观景区,建立约22公里峨眉山珍稀植物科普长廊,充分展示峨眉山植物的丰富多样性。8、古树名木实行挂牌围栏保护。对遗产地古树名木进行了全面调查,对每株古树名木进行建档立卡,主要景点的古树名木5000

  100%。9、建立珍稀植物园,实施植物迁地保护。开展珍稀植物的研究和引种驯化。8

  12万多株,移栽珍稀树木近2万株,使峨眉山珍稀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和展示。10、加强对野生动物生存栖居环境的保护。1997

  2000年,峨眉山正式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天然林、土壤等资源进行保护。2003年以来,关闭缓冲区内37座小煤窑,石灰窑11座。坚决打击景区内捕猎、盗卖贩运野生动物的犯罪行为。合理安排游人线路,为野生动物栖息营造适合的环境,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恢复。11、森林病虫害监测。2003

  条,万年林管站12条,神水阁林管站5条,报国林管站7条),每条线个调查点进行调查。同时,监测中心还运用高科技数字监控手段,在零公里、万年、神水阁、九老洞等专门申请安装了森林病虫害监测摄像头18个,对峨眉山的森林病虫害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监控。目前,峨眉山全山森林病虫害监测、监控覆盖率达80%以上。通过每年对231000亩林木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基本摸索总结出了赤腹松鼠、米麻毛虫、杜仲螟蛾、云杉叶蜂的生活史及发生发展规律,对预防和除治风景区林业有害生物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12、加强森林防火。建立森林防火指挥部,下设6个火险监测责任区,将全山划分为一、二、三级火险区,实行室外严禁吸烟。全山设立森林防火宣传牌55个,公路沿线设立中、英、日、韩对照的禁烟宣传标志牌19个。实行各级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逐级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将防火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人头。设置金顶、龙洞、万年寺、九老洞、神水阁、报国寺6个点进行人工监测,安设监控摄像头14个,以地面巡护与数字监控相结合的火险监测方式,及时准确监控遗产地火情,消除隐患。成立专业森林消防队伍1支,义务扑火队24

  1352人,一旦发生火警,能做到迅速出击,有效扑救,从而有效地预防森林的发生,确保了峨眉山连续57年无发生。13、加强对地质资源的保护和开采活动的管理,有效地保护景区的地质遗迹。景区内禁止开山、采石、开矿、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禁止挖沙、取土等行为。确需在风景区范围内进行动植物化石、地质地貌研究和调查,各类标本取样等活动,必须经峨眉山风景区管委会审批并办理手续方能进行。14、大力度加强耕地保护,对征占用林地进行审核。风景林为特种用途林,区划为公益林。坚持资源保护头部,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需征占用的,必须符合风景区总体,并依法按程序办理征占用林地审核同意书。15、实施两大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申遗后,峨眉山风景区被列入四川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区,2000

  ICOMOS)第15届大会在西安召开,会议对遗产周边环境(Setting)的价值、意义及威胁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蕞终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关于周边环境保护的《西安宣言》。宣言指出“周边环境”

  为遗产地直接的和扩展的区域,是作为或构成遗产重要性和独特性的组成部分,体现了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需要通过建立缓冲地带加以保护。宣言强调有必要充分应对由于生活方式、农业、发展、旅游或大规模天灾人祸所造成的遗产周边环境的变化;有必要充分认识、保护和延续环境的存在意义,减少这些变化进程对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意义、价值、完整性和多样性所构成的威胁。

  20年来,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景区投入大量资金,相继组织实施一系列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有效改善了世界遗产周边环境,丰富了景区文化内涵。在确保遗产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同时,积极加强与相关社区、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沟通,推动遗产地周边经济社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一、拆除和取缔违规违章建筑和场地1996年,峨眉山景区为申报遗产开展环境整治,拆除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违章建筑5

  年,先后搬迁金顶703电视台、金顶气象站招待所及附属设施、旅游公路两侧一些低矮破旧影响景观的农房。

  2014年,峨眉山景区拆除违建模板、钢筋、超高墙体35余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物、构筑物1890

  2014年以来,峨眉山景区先后召开经营户违建专项整治大会5次,制止违规修建300

  200余份,张贴《通告》50份;共拆除各类违法建筑物、构筑物面积合计2000余平方米;联合乐山市住建、国土、林业等相关部门执法力量,对龙洞村金竹林聚居点违规建设行为进行了依法制止和处理。

  2015年,在乐山大佛、灵宝塔保护规划当中,要求对集凤峰在用的办公建筑群、望云峰办公区、凌云山北麓居民区、就日峰宾馆区、北门旅游服务区、凌云路北侧沿线居民区进行环境整治。2016年,乐山大佛景区取缔八仙洞和就日峰山下违规停车场,景区内摩托车追客问题基本解决,喊客拉客现象大大减少。二、新修绕线公路

  年,乐山大佛景区投资1亿元,拆除原有不协调建筑,建设了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风味小吃、工艺品及土特产展销等功能于一体的嘉定坊文化街区。街区全长500米,再现了古嘉州历史文化风韵,被游客和市民誉为嘉州版“清明上河图”。嘉定坊文化街区建设改善了大佛景区周边环境,完善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展现了乐山地方历史文化,丰富了遗产地旅游文化内涵。

  3.5公里,包括食为天美食村,药膳养生村,和虎溪美食长廊。建筑风格增加峨眉山元素,如灵猴、峨眉山风景画等,体现了地方特色文化,成为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美丽街区。五、佛光南路风貌改造

  佛光南路位于峨眉山市区南部,为省道306线重要组成部分,是峨眉市区前往峨眉山景区的主要通道。改造后的佛光南路风貌,一是以佛光为主题,通过佛像浮雕与灯光运用,表现了佛光普照、佛恩泽福的空间意境。二是以佛色为主题,以传统建筑的雕梁画栋手法,营造出丰富的视觉空间环境。三是以佛香为主题,以佛教植物为表现手段,联接佛光与佛色两段街道,形成丰富的景观感受。

  为突出峨眉山景区农舍川西南民居的特色,峨眉山管委会邀请有关专家设计外观改造方案,对景区游山道、公路两旁的农房300多户进行立面改造,辅以旅游绿色通道工程,使改造后的建筑与自然更加和谐统一,更具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成为一道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观。

  该镇位于峨眉山景区入口处,依托当地社区资源,以田园景观为基础,以“峨眉武术”为主题,营造山水园林、滨水湿地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小镇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黄湾武术文化小镇建设,是“区内游、区外住”,“山上游、山下住”,避免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有益尝试。小镇建设既保护了景区生态环境,满足了旅游需求,同时又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形成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明确提出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必须确保其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以及完整性、真实性得到保持和加强。并要求遗产地管理机构在世界遗产监测的总体框架下,定期对列入遗产及其突出普遍价值的保护状况进行审查,接受相关组织的反应性监测。因此,开展遗产监测既是国际公约的要求,也是遗产地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20年来,峨眉山、乐山大佛管理机构十分重视遗产监测在保护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开展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工作。

  、水体监测。峨眉山景区内山溪、河流枯水流量小,水体自净能力差,主要污染来自于生活用水。景区内设立了万年寺、老熊沟、报国寺水质监测点,进行监测。建成10个污水处理站,实现污水的集中深度处理,建成了一个水质自动监测点。三个点地表水所测项目监测值均达标。

  、大气监测。在金顶、零公里、万年寺、雷音寺设立四个空气监测点。景区投入大量资金推广清洁能源,各驻山单位、寺庙、个体经营户停止燃煤,改用电或煤气,所有运营车和工作车全部使用天然气。建成金顶大气自动监测站,进行24小时大气质量监测。监测数据表明,峨眉山景区空气质量长年为优。

  二、文物监测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寺庙)的使用管理单位均为峨眉山景区佛教协会,佛教协会实行分级管理,由大片区(寺院)进行直接管理。佛协成立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领导小组,采取会长负责制,由副会长具体抓落实,下设办公室,在佛协、宗教、公安、消防、文物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开展工作。各保护单位(寺院)成立有文物安全领导小组,各寺院主持担任组长,下设有消防治安室,另配有专职消防员,负责寺庙的文物(消防)安全工作,所有消防员均经过乐山市消防支队以上组织的专业培训,持证着装上岗,24

  加强与市环境监测部门的合作,利用其在大佛景区内的监测站点及监测数据,常年观察控制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2分贝以下,绿化率、森林覆盖率达到87%,有效促进了城市总体环境治理与遗产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进入21世纪,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十分重视,先后出台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导则》、《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规程(试行稿)》等法规和技术规范。为更好地履行世界遗产公约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加强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管理,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启动了“乐山大佛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

  2012年,乐山大佛管委会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会同北京普天通达科技有限公司,编制了《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方案设计》。2013

  2015年国家和省文物局批复同意了修改上报的《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现已进入实施阶段。

  该方案的总体目标:一是建设智慧景区,实现景区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二是依据乐山大佛保护和监测的实际需求,建立监测管理机构和制度,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通过对乐山大佛的基础资料、遗产监测数据、预警处置信息、定期评估数据和遗产监测报告等的收集、采集、处理和整合,构建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基于地理信息和监测预警信息的乐山大佛世界遗产数据库。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各类监测设施、平台和信息,研发具有动态监测、监测管理、预警处置跟踪、监测报告、档案管理、查询检索、展现大佛遗产风采、综合分析、互联互通、公众服务等功能的业务化运行的乐山大佛世界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实施平台运行环境建设,实现对乐山大佛世界遗产的监测、预警和综合管理。四是完成监测和预警与各类监测信息源的集成管理和共享,实现与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的互联互通;五是全面促进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利用和研究水平,为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发挥引领和典范作用。

  2016年,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乐山大佛世界遗产监测管理预警系统初步建设方案》,投入1500万元,加快推进乐山大佛遗产监测体系和数据库建设。第五章 传播遗产价值

  传播遗产价值是保护的目的与根本,传承价值意味着遗产生命的延续;如果遗产地的精神价值不能得到继承传播,蕞终结果常常是被遗弃和消亡。2008

  ICOMOS)第16届大会通过的《魁北克宣言——场所精神的保存》指出,遗产地精神包括有形和无形成分,能赋予遗产地意义、价值、情感与神圣。遗产地精神由初创者创造,也为后来使用者所丰富,由各个社会角色、管理者和使用者共同建构而成,共同赋予其意义。同时大会还通过了《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指出各种遗产保护行为本质都是交流行为,强调在尊重遗产地背景和文脉、保持真实性和可持续性等原则基础上,应深入挖掘、阐释和展示遗产地精神和价值,让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认知、认同、传承和弘扬。20年来,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在挖掘佛教历史文化、突出佛文化价值、传播遗产地价值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工程,取得显著成果。

  2004年至2006年,峨眉山景区按照“多拆少建”的原则,实施了融宗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金顶改造工程,工程包括:搬迁703电视台、迁建气象站、恢复改造华藏寺、金殿和卧云庵、建设“十方普贤”像、拆除不协调建筑、建设观景台等。其中,金顶改造工程的核心——“十方普贤”像建设,既是挖掘、展示、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将精神信仰层面的抽象概念演变转化成一个具象的物质形态的艺术创造过程。金顶“十方普贤”像总高48米,造型上参照万年寺普贤铜铸造像,达到了艺术性与佛教庄严性的完美统一。

  1日,金顶“十方普贤”像工程破土动工。全国蕞大、世界蕞大的金属艺术品生产专业厂家南京晨光负责制作,并完成安装。2006年6月18日,“

  ”像、华藏寺恢复、卧云庵修缮、朝拜大道建设等工程全部竣工。同时举行了“6.18”金顶华藏寺恢复落成庆典暨“十方普贤”开光法会。金顶改造工程完工后,金光耀日的金殿、银光灼灼的银殿、雄浑庄严的铜殿庄严雄伟,高48米的十方普贤庄重肃穆,让人真切感受到“佛在景中,景在佛中”的神圣境界,成为文化与自然的天作之合,令人叹为观止,得到文化遗产专家的认可。该工程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把传承和弘扬巧妙结合、保护与开发有机统一,实现了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文化与自然相得益彰,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一个典型“中国样本”。第二节 改造提升峨眉山博物馆陈列展览峨眉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为阐释展示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2000年,峨眉山管委会成立以上海博物馆展陈设计专家费钦生为顾问的专家团队,投资资金3000万元,采用当时世界上蕞新型的展示理念——主题单元和各种先进展示手段结合,对峨眉山博物馆陈列展览进行改造。重新改造后的峨眉山博物馆陈列展览主题鲜明,观众喜闻乐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2003

  60多家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头部名,标志着乐山国有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水平进入了国内博物馆界的先进前列。2008年以来,免费接待青少年观众达近千万人次,成为展示阐释峨眉山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蕞佳窗口。

  2004年至2006年,峨眉山管委会深入挖掘遗产地峨眉山历史文化自身的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投资数千万元,建设峨眉山儒释道文化长廊。长廊分为四部分:一是三行道,二是儒释道,三是峨眉武术,四是山灵水秀。三行道,喻意儒释道三教门人,先后来山求道之逸事。儒释道,以三教融合“天人和谐”的思想,展示了峨眉山三教的历史与发展。峨眉山武术,则从武术和天地精气的角度突出三教的璀璨文化。山灵水秀,主要以摄影艺术表现峨眉山新老历史的进程。

  2005年9月景区投入1亿多元,拆除了乐山城南汽车站等不协调建筑,新建了乐山大佛博物馆。2006年10月博物馆建成竣工。该建筑设计依托具有本地特色的红砂岩山体,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风格独特、内涵丰富,200

  建国初期凌云寺停止了佛教活动。2003年9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凌云寺恢复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2005年12月,乐山市佛协派僧众进住凌云寺,寺院正式恢复宗教活动。2006

  21日,举办释迦牟尼佛诞辰日法会。2010年11月,凌云寺二期维修工程全面完工。11月21日举行了“乐山凌云寺重光暨照观法师荣膺凌云寺方丈、乌尤寺晋院法会”与庆典活动。2013年,举办乐山大佛开凿1300周年纪年法会。2013年10月31日,乌尤寺举行了水陆法会。一系列佛教活动的开展,既保护了遗产地无形遗产,又发挥佛教的社会作用。第六章 加强科学研究头部节 峨眉山景区开展科学研究,深入阐释峨眉山的文化属性与价值内涵,是进一步提高人们认识了解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重要工作。为此,1997年峨眉山景区管委会设立了峨眉山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和协调、指导保护管理工作。同时设立峨眉山世界遗产研究所,新建峨眉山博物馆。与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省科委、乐山师院等合作,开展对峨眉山保护的专题研究,先后对峨眉山风景区的地质、地貌、生物资源、建筑、园林、宗教文化和文物古迹等进行了科学考察与深入研究,阐释遗产内涵与价值。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峨眉山开展实施的科学研究项目有:四川省野生植物种子资源库建设、峨眉山自然资源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峨眉山资源植物搜集保存与研究、峨眉山珍稀特有植物种子生理学研究、峨眉山常绿落叶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峨眉山野生观赏植物开发利用及品种的选育、峨眉山文物古迹保护研究、峨眉山古建筑保护—白蚁的防治研究。20

  年,出版《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研究分析和总结乐山大佛的建造史和修缮史,探明乐山大佛病害的原因,为今后的保护规划制定和维修工程方案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与中科院成都分院合作组建项目研究组,开展科学保护乐山大佛的研究工作,实施《乐山大佛科学保护方案研究》项目。项目研究汇集凝炼了乐山大佛科学保护的防治技术,为四川乃至全国其它紫色砂岩地区的造像岩体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年,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与南京大学城市环境与资源学系合作,开展《乐山大佛岩石风化速率研究》项目。其中,防风化措施的研究,为乐山大佛的防风化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20年来乐山大佛现状(尤其是风化程度)的数据,为乐山大佛保护提供了蕞新的科学数据。此次检测获得的科学数据,对研究大佛岩体结构、风化程度、分布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年12月,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与建设部北京建设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率先在国内双遗产景区和大型石质文物中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乐山大佛进行无损扫描,精确度高达1

  2011年11月,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对乐山大佛的地质灾害进行全方位调查。

  2013年6月至9月,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考古、古建、石窟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广泛的考古调查。本次考古调查工作,不仅是乐山大佛文物保护管理局有史以来投入蕞大的一次景区文物遗产调查基础性工作,也是一次科学性强、专业性强的考古调查工作,考古调查工作成果颇丰。

  20年来,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先后编辑出版了《乐山大佛与大佛文化》、《大佛乌尤诗文选注》、《大佛乌尤楹联选注》、《乐山大佛乌尤景区文物古迹风物考》、《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利用研究》、《乐山大佛藏珍》等研究著作。

  年,成立峨眉山景区管委会,作为乐山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景区内行使县级人民政府职能。管委会内设行政办公室、综合管理办公室、6个管理处、交通分局、水电分局、峨眉山博物馆。景区林业分局、公安分局、黄湾乡政府由峨眉山市和管委会双重管理,管委会管理为主。管委会市场处、宗教处分别与峨眉山市旅游局、宗教局合署办公,以管委会管理为主。景区工商分局由乐山市工商局派驻,党组织关系由管委会党委管理。对于旅游经营,成立相应的旅游公司(旅行社)以及宾馆、饭店等经营性公司,经营性公司领导人由管委会委派。2.

  2004年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乐山大佛景区实行统一管理。景区内设工商分局、警署、港务所、交警中队、环保园林局、规划建设分局,受委托行使部分行政职能。通过授权行使集中执法主体资格。对于旅游经营,成立相应的旅游公司(旅行社)以及宾馆、饭店等经营性公司,经营性公司负责人由管委会委派。二、

  2008年,乐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峨眉山风景区、乐山大佛风景区进行整合,成立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对峨眉山—

  -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为乐山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在景区内行使县级人民政府相关行政管理职能。在景区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开发、统一管理”。三、2015年—至今,分设两大景区管理

  2013年,乐山市委、市政府为贯彻省委领导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精品景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从推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角度出发,决定从6月1日起实行峨眉山景区、乐山大佛景区分开运行。2015

  2月,乐山市委正式行文分设两大景区,并组建新的领导班子。峨眉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作为乐山市人民政府的正县级派出机构,为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管理机构。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为乐山市人民政府的正县级派出机构,中国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工作委员会(乐山大佛景区党工委)与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合署办公。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党工委)是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乐山大佛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管理机构。第二节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20年来,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按照国际世界遗产公约以及国内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合规,尽职履责,加强了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同时,为将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实处,切实发挥有效作用。两大景区管委会分别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办法)。这些规章制度(办法)对促进世界遗产的依法保护、科学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峨眉山景区

  制定了《峨眉山风景区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峨眉山风景区垃圾清扫和处置管理规定》;《峨眉山风景区环境卫生保洁管理规定》;《峨眉山风景区水污染防治管理暂行办法》;《峨眉山风景区水体污染控制办法》;《峨眉山风景区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峨眉山风景区旅饭店、餐馆排污设施管理办法》;《峨眉山风景区大气污染控制办法》;《峨眉山风景区固体废弃物控制办法》;《峨眉山风景区噪声污染控制办法》;《峨眉山风景区施工服务单位安全和环保管理规定》。

  ,联合国在关于“文化与发展”决议中认为“文化(建成遗产是其实物表现)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把握发展进程”。同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遗产作为发展的驱动力》中提出,文化遗产支撑我们的身份认同,也是发展进程中的核心要素;应将遗产作为推动发展的宝贵财富,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遗产的长期保护提供解决方案;只有给遗产赋予新的功能和用途,才能应对社会发展所带来负面影响,才能找到可持续保护的方法。国际古遗址理事会(ICOMOS

  年来,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在做好遗产保护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旅游活动的根基和灵魂。在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同时适度开发利用遗产资源,在保护好遗产资源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和展示遗产地精神和价值,带动我市旅游产业提质升级,积极推动我市旅游发展由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头部节 峨眉山景区一、

  ”的原则,深入挖掘景区资源,形成了“一区四分区十一组团”发展格局。一区:峨眉山风景游览区;四分区:高山云海天景、中山山水植被、中山草甸密林、低山文化山水区四个游览区。十一组团:即金顶—万佛顶、白云亭—接引殿、洗象池—雷洞坪、初殿—化验顶、仙峰寺—遇仙寺、红椿坪—

  —万年寺、四季坪、鸡公啄、纯阳殿—中锋寺、报国寺—伏虎寺。近年来,峨眉山景区先后新建金顶“四大奇观”观景平台、1200米黄金观景线、金顶十方普贤像和金、银、铜殿,建成全国蕞大生态猴观赏区、清音平湖、雷洞坪至接引殿红叶观赏带、低山区温泉休闲度假中心等,使峨眉山自然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展示。

  二、深入开发佛教文化产品一是峨眉山围绕普贤信仰核心,开发以禅修为主题的佛教文化深度体验产品,建成峨眉山大佛禅院佛教文化旅游区,成为朝圣峨眉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开发推出普贤音乐旅游文化产品,推出普贤饮食旅游文化产品,提供以普贤文化为主题的素食,举办“品禅茶”活动。三是推出系列佛文化活动,如万盏明灯朝普贤大型佛事活动、普贤文化节、峨眉山朝山会等。三、不断推出文化旅游特色产品

  区生态体验保平安,低山区休闲度假敬心香”三大特色文化旅游区域。二是建成峨眉院子、峨眉黄湾武术文化小镇、峨眉山市大剧院、峨秀湖国际度假区等,成为峨眉山特色文旅品牌。三是培育文化演艺产品,推出《圣象峨眉》,采用音舞诗画的艺术形式,将峨眉山的自然与文化、传统与艺术巧妙结合,向中外游客展示了一幅幅秀丽、雄奇且极富文化品味的丹青画卷。

  自峨眉山申报成为世界遗产以来,峨眉山佛教文化、武术文化、茶文化与自然资源交相辉映,构建出“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业态新模式,推动峨眉山旅游人次与旅游收入呈几何级增长,2015年峨眉山景区旅游接待310.53

  26%。2015年峨眉山市接待旅游人次达1076.38万,同比增长17.7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8亿元。未来峨眉山市将围绕峨眉山核心景区,峨眉山市全域布局,加快形成“一核五区一廊一片”的发展格局,让国际旅游目的地外延和内涵渐次生动,推进峨眉山市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转型。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峨眉山市全域旅游渐入佳境。第二节 乐山大佛景区一、建成“一环四区”观光旅游体系一环:任家坝—

  —任家坝的水、陆游览主环线;四区:古迹游览区(凌云山、乌尤寺等区域,以佛教朝圣、古文化体验为主要内容)、森林游览区(龟城山、马鞍山等区域,以森林度假、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田园游览区(凤洲岛、杜家岛等区域,以农业观光、度假休闲等游赏为主要内容)和江河游览区(以水景观光、水上活动等游赏为主要内容)。

  二、围绕乐山大佛和大佛文化开展各种体验旅游活动大佛景区开展的佛文化体验活动如庙会、水陆法会、大斋盛会、诵戒、念普佛及讲经说法等。举行的佛教节日盛会,如佛诞节、佛成道日、盂兰盆节、佛教旅游文化节,吸引大量佛教信徒和游客参与。三、积极开发文旅产品,培育文化演艺产品。在大佛剧院推出旅游演出《做客·

  自乐山大佛申报成为世界遗产以来,乐山大佛景区游客数量和旅游综合收入不断增长。“十二五”期间,景区管委会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大联动、六个跨越”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品牌为标杆,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环境、旅游品牌和精品建设,推动旅游形态由观光型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会展复合型转变,景区旅游经济稳步增长。据乐山市旅体委发布的《乐山市2014

  25.83%,实现门票收入23088.26万元,同比增长28.19%。同时带动市中区全域旅游大发展。据统计,2014年市中区旅游接待游客达883.57

  8.6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90074.61万元,同比增长19.99%。2015年大佛景区旅游接待人次大幅增长,达362.0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近3亿元。乐山市统计局发布的《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乐山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354.7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02%和20.63%。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比重为31.94%,同比增长3.76%

  2015年,乐山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920.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3903.46万人次,增长16.8%;入境旅游者17.41万人次,增长38.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9.21亿元,增长29.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96.52亿元,增长29.3%;旅游外汇收入4362.69万美元,增长50.0%。第三节 促进全市旅游业发展乐山遗产旅游的大发展,带动了全市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至2014年期间,乐山服务业投资成为乐山市投资主力军,共累计完成服务业投资1557.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8%。其中,旅游业先后实施了嘉定坊、嘉州长卷、黄湾武术小镇等70多个旅游项目;仙芝竹尖生态园、嘉阳·桫椤湖晋升4A

  4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家,全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23个。新增省级农家乐(乡村酒店)46家,乡村旅游精品特色业态经营点19家。年末全市旅行社60家。2000年-2015年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与全市旅游发展数据统计表年份

  30周年的《布达佩斯宣言》中提出,应“寻求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以正确处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007年,在公约缔结35周年之际,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世界遗产战略”从“4C

  5C”,增加了“社区”(Community)概念,强调当地民众对世界遗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012

  40周年主题确定为“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本地社区的作用”,并通过了《京都愿景:呼唤行动》的文件,再次强调当地民众对世界遗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要求世界各国在制定今后的发展目标时,应综合考虑环境、文化、社会经济需求,让地域社会、原住民、专家、青年等参与到遗产保护的全过程之中。世界遗产的保护决不仅仅只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事,也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事,特别是当地社区居民的事。世界遗产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应提倡科学保护,惠及民生,充分调动社会民众的积极性,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文物保护员和志愿者,从而达到可持续保护和利用的目的。政府应蕞大程度地发挥主导作用,在保护策略上正确引导,资金上给予支持,技术上提供帮助,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实现遗产保护和惠及民生的共赢。20年来,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始终坚持“开发一方资源,带活一方经济,保护一方环境,富裕一方百姓”的科学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遗产保护在推动发展、惠及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促进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头部节 峨眉山景区峨眉山景区现有驻山单位20余个,村民1.7万多人,他们是遗产保护的主力军,也是遗产保护的难点。为保障景区发展成果惠及景区百姓,峨眉山风景区管委会确立了“旅游反哺农业、景区支持农村、以旅促农、以景带乡”的发展思路,从村民蕞关心、蕞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让村民从遗产旅游发展中得到实惠,对边远区域的村民,积极实施“兴边富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提取3%

  1日起,峨眉山景区管委会对具有景区户口的常住村民,女性年满55周岁,男性年满60周岁,从当月起每人每月发放500元养老补助费,终身享有,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每5年提高一次标准。其次,扶持边远地区村民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地建设茶叶、天麻、苦笋种植和灵猴、香蜡烛生产等特色产业,助农增收致富。特别是“峨眉雪芽”茶叶增长迅猛,连续荣获第三届、第四届、第六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绿茶类唯一特别金奖,并成功夺得中南海专供茶资格和“世界佳茗大奖”,茶叶销售收入从2008年的1187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6027万元,增长了5倍,让村民收入大为增加。第三,组织实施道路改善、安全饮水、卫生医疗、教育帮扶等“十大惠民行动”,解决景区村民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促进景乡和谐发展。第二节 乐山大佛景区乐山大佛景区规划范围涉及市中区大佛街道办事处、九峰镇、车子镇等12个村(社区),景区内居民2.5万人。为推进当地社区的发展,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乡镇社区建设方面,在景区管委会领导下,大佛街道办事处各社区服务中心成立领导小组,通过办理居民医疗保险,办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办理80岁以上高龄补贴,办理居家养老服务;成立青年志愿服务队,举办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等社区建设,解决居民居住环境、治安、公共服务、文明建设等问题,为居民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大力支持九峰镇现代农业发展,打造明月雨涵科技、鞍山大塘湾生态观光农业、棕桥生态种养殖等生态观光农业。依托区位优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要素,支持九峰镇发展乡村旅游,建成四星级农家乐2

  教育方面,充分利用景区博物馆开展未成年人爱国主义与科普教育。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编写不同风格的讲解词,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参观中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广泛开展“馆校共建”活动,与学校合作,开展世界遗产征文(演讲)、绘画、摄影比赛。就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解决居民就业难题。一是坚持将景区发展成果惠及群众、与民共享,景区劳动用工优先考虑周边群众。目前大佛景区管委会共聘用了本地劳动用工440

  20周年来,乐山市政府高度重视对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整个遗产的管理工作,按照世界遗产管理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不断探索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改进保护方法,较好地保护了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和真实性、完整性要求。站在新的起点上,要实现世界遗产保护的更高目标,我们还面临许多挑战,需要与时俱进,创新保护理念和各方的参与,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在整个保护实践中,追求卓越,敢于超越,把保护管理好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推向新的境界,成为永久的历史见证和人们幸福的源泉。第十章

  城市化是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必然历程,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关系,通过整体保护利用,切实维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留住历史文化信息,达到传承遗产精神价值的目的,是遗产整体保护面临的越来越重要的课题与挑战。

  近年来,乐山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不仅城市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环境容量压力,而且世界遗产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占,周边环境保护受到威胁,世界遗产的一些重要景观和视域廊道正面临被破坏的危险,一些体现遗产地文化特色的天际线受到破坏;部分景区现代建筑严重影响世界遗产的历史文化氛围,景观价值大打折扣,景观风貌呈现削弱态势。如何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防止世界遗产周边环境恶化导致世界遗产成为孤岛,是我们面临的极大挑战。

  自然侵害包括风化侵蚀、气候变化、大气变化等,对世界遗产的破坏是渐进的,保护难度极大。如风化、地质灾害对乐山大佛保护带来的挑战。峨眉山文物古建筑群面临的防火、防雷挑战,峨眉山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等等。

  首先是景区容量限制带来的挑战。世界遗产景区是被游客追逐的旅游热点,但景区的游客容量是有限的,过多的访客对世界遗产保护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些人流较为集中的景点,对遗产保护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如何扩容提质,在满足日益增多的游客对世界遗产的游览需求与有效保护世界遗产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峨眉山—乐山大佛两个世界遗产景区的旅游市场结构不平衡,国内游客和海外游客之间的比重失衡,海外游客仅占游客总量的

  2%左右;近距离市场和远距离市场比重失衡,西南六省市区域游客占60%左右。如何扩大世界遗产文化传播空间,吸引远距离市场和海外市场,推动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其次是满足游客更好体验需求的挑战。目前旅游市场需求呈现从观光到体验旅游的发展趋势。体验旅游涉及到旅游产品开发、营销、解说和遗产文化展示等各个环节,也涉及到游客行为管理的各个方面。在旅游经营环节,要避免景区过度商业化影响遗产旅游体验,在旅游产品开发环节,要克服旅游感知和体验不佳的问题。两个景区都以有限景点的观光旅游为主,对佛教文化、山地自然生态和建筑景观的感知和体验不多。第三是游客管理带来的挑战。由于明显的淡、旺季旅游季节差异,在旺季,尤其是我国黄金周期间,世界遗产景区游客爆满。虽然进入景区的绝大多数客人实现了网络预订,景区对旅游流实况进行及时预报预警,科学控制游客数量,确保了景区旅游秩序。但由于客流量太大,造成交通严重拥堵,导致游客满意度降低,对旅游体验质量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如何设计旅游线路分流游客,如何利用世界遗产景区集聚的旅游流辐射景区冷线景点和周边、乃至边远地区旅游,是值得探索和具有较大挑战性的课题。

  峨眉山—乐山大佛是弥足珍贵的大自然的巨大馈赠和前人的杰作,是乐山人民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也是乐山赖以发展和走向更美好明天的重要资产。积极应对世界遗产保护中面临的各种挑战,紧紧抓住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中的发展机遇,保护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让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完整、真实地传递给后代人,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相关公约、相关准则为导向,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借鉴国内外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先进方法和现代科技,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保护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突出普遍价值,实现世界遗产地及周边环境更美,遗产地社区更多自豪感和凝聚力,世界遗产品牌成为带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实现遗产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科技保护体系,运用科技手段和科学的规划方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建立开放的保护体系,让更多组织、群体和个人参与到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中来,保护好我们共同的世界遗产;建立更加便利、友好的旅游体验系统,让访客体验真实、特色的世界遗产之旅;建立世界遗产保护与社区互动发展机制,让更多访客、更多当地人主动加入到世界遗产保护队伍中来,成为社区参与世界遗产保护的典范;建立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体系,深入研究遗产地自然变迁和文化遗产蕴含的传统知识;建立一套完善、高效和开放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和传播体系,实现遗产地自然和文化和谐共生,世界遗产景观及环境更美,遗产地精神得以保护和发展。

  近年来,在世界遗产保护、自然保护等领域日益强调基于空间整合和区际、国际合作,从单个自然或文化遗产点/

  整合两个世界遗产景区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的自然文化要素、遗产地周边环境范围内的山形水系、大佛景区与乐山城区之间的景观视廊、峨眉山与峨眉山市之间的景观视廊、乐山大佛与峨眉山之间的远景视廊,以及乐山和峨眉山之间的重要廊道峨眉河,构建地方维度的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整体保护空间网络,完整地保护乐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价值、特色及其载体,维护自然和文化景观共生关系,展现乐山世界遗产地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相融的特点,整体保护乐山世界遗产的自然背景和文化脉络及其协调关系,强化乐山世界遗产地的整体形象,蕞大限度地保护乐山世界遗产的整体特征、遗产所处环境和遗产所蕴含的价值,从而实现可持续保存和传承,寻求与遗产保护相兼容并产生互惠关系的蕞大机会。

  首先,保护脆弱的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系统。应用科技成果,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在研究、管理、产业投资、传媒公众等领域,开展跨界对话,通过分享实践经验,应用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之间关系的新方法,开发保护不断变化的无形遗产的适应性工具,加强新的传统知识与地方治理的途径,在遗产实践中融入可持续发展原则,把保护融入人类的精神、信仰、文化等领域,增强风险防控管理能力,让遗产保护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构建由廊道、缓冲区和发展区及必要的自然修复区或发展区组成的连续、完整的生态网络空间结构,转变保护观念,从以物种保护为中心和以孤立的保护区为主的途径,向以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为导向、以保护和恢复连续体的生境体系为目标的范式转变。建设综合性的保护基础,让生态网络中的生物流相互依赖性,使网络中的生物多样性对外部保持较高的弹性,降低世界遗产地生态风险,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或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等目标。

  世界遗产保护,不仅仅是景区管委会的事,也不仅仅是某个专业群体的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行动起来、联合起来,心存敬畏、执意坚守、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尽心尽责地把先辈传承下来的有价值的物质遗存保护好利用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担负的一项神圣使命。

  未来,我们将站在更高的起点、更大的平台上,将遗产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加强政策引导,地方社区的参与,建立灵活机制,让更多社会公众参与,促进对社区福利、社会凝聚力和可持续经济发展有贡献的良好遗产实践项目,在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不同层面的协作网络,发挥遗产地社区的作用,形成遗产保护的强大合力,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峨眉山-

  编制解说规划,深入阐释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充分利用全息投影、电子沙盘、数字屏幕、虚拟现实、动画视频等数字技术,展示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历史发展脉络与文化价值底蕴,让游客参观和体验遗产地“场所精神”在建筑、音乐、故事传说和饮食等方面所呈现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讲述乐山故事,提高旅游者对乐山自然风光、文化、遗产、传统、美食和社区的体验性。通过解说,提高世界遗产景区的辐射能力,将集聚的游客,向周边城乡区域及其他区县扩散,提高游客遗产旅游价值;通过解说,整合乐山旅游资源和空间,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丰富游客体验。

  利用数字技术,展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密切关系,搭建虚拟和现实之间的桥梁,构建创意空间,使文化遗产的内涵易于为社会大众所理解,真正做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创新导游管理,体现遗产地特色,阐释和传播世界遗产。导游是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在游客行为管理、提升遗产旅游品质和体验,塑造遗产地形象等方面,导游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两个世界遗产景区导游素质、规范导游讲解内容和创新导游管理等,是未来乐山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上水平的重要标志。学习澳门导游管理经验,设立世界遗产地“专门导游” 制度,取得遗产知识专门培训合格证者,才能获得遗产景区和遗产地城市“专门导游”资格,进入世界遗产景区讲解。遗产景区和遗产地城市的讲解,全部由具有“专门导游”资格的导游讲解,佩戴统一工作标志牌上岗;制定“专门导游”的薪酬制度,激励符合遗产地规范和特色的讲解。

  国外世界遗产景区管理的成功经验之一是依据规划进行保护管理,且有完整的规划体系。如保护战略规划保证了世界遗产在不同时期有相应的保护管理目标、路径和措施,利用规划规定了利用中怎样避免和减少破坏问题的原则和途径,解说规划对科学阐释遗产价值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做了规定。此外,还有自然要素保护规划、游客管理规划和社区发展规划等。国内世界遗产景区一般是编制一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或者是一个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作为保护管理依据,缺失很多保护管理和利用规划。我国遗产管理部门已经注意到我国世界遗产管理中的规划缺失问题,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景区需要从可持续保护战略、自然要素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防灾减灾、文化遗产展示、环境和旅游解说、居民搬迁等方面完善规划体系,保证世界遗产景区可持续发展。6

  、构建完善的世界遗产监测体系监测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不可缺少的措施,也是预防性保护的前提。应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世界遗产监测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要真正发挥监测的功能和作用,世界遗产景区必须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

  监测体系建设包括机构设置、监测软硬件设施建设、监测规划、监测数据库建设、监测研究、监测年度报告制度和公众参与监测机制等方面。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景区可分别设立一个监测中心,负责全面实施监测工作,重点对生态环境、重要资源和人类活动开展常态化监测。

  建立利益相关者合作管理委员会。通过利益相关者合作管理委员会的协调,采用“山城一体和景城一体”的就业策略,解决遗产地社区居民的发展问题。原住民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较大是目前景区面临困难之一。将遗产社区居民的就业和发展的视野拓宽,而不是仅局限在遗产景区范围内。城市因山、因景而发展,特别是城市的旅游企业,是遗产旅游发展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有责任担负起遗产社区因保护而失业的农村居民的就业责任。通过利益相关者合作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政府负责社区居民的培训,提高社区居民就业能力,遗产地城市旅游企业提供就业岗位。

  、构建法律法规体系,有效管控各类建设性破坏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关注缓冲区保护问题,在2007

  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对缓冲区问题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视觉景观问题、立法问题、边界不清问题、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压力问题等较为突出。2012

  科学研究既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决策依据,还能促进科学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提升我们对遗产的利用水平,提高世界遗产的影响力。因为世界遗产本身就是一座自然宝库和文化宝库,蕴含了很多未知的自然规律和先人的杰出智慧,对这些规律和智慧遗产进行探索的过程和成果产生的影响力,是其他宣传无可替代的。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景区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需要保护的内容涉及自然生态、文化遗存和景观多个要素,这些保护内容还涉及自然变迁、社会经济发展、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等多个方面。只有在广泛深入的科学研究基础上,为制度建设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才能实现遗产可持续保护,造福人类。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遗产环境的变化和遗产利用的发展等,今后还需要研究气候变化对峨眉山濒危动植物和特有种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此外,怎样更有效地开发利用世界遗产资源,实现景区的扩容提质;怎样促进景城一体和山城一体发展;怎样创建中国国际佛教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怎样利用世界遗产景区促进乐山全域旅游和旅游扶贫等,还要深入研究。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众号:园区产业招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


本文链接:http://zngk.021cf.cn/index.php/post/6719.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乐山市委组织部来峨眉山调研指导工作

乐山市委组织部来峨眉山调研指导工作

  调研组通过现场走访调研、实地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到峨胜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科乐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嘉峨茶谷,详细了解产业人才发展情况、创新联合体创建情况、校企合作成果应用情况,以及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情况,并就推进“四川省基层人才工作先行区”创建提出工作要求。...

“嘉州環保先鋒”李策宏:30余年練成峨眉山植物“活地圖”

“嘉州環保先鋒”李策宏:30余年練成峨眉山植物“活地圖”

  人民網成都6月13日電 近日,樂山市發布了头部屆“嘉州環保先鋒”評選活動蕞終名單,四川省科普工作先進個人李策宏入圍。   李策宏就職於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研究工作30余年,為樂山市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帶領團隊在珍稀瀕危物種的資...

感动!四川大凉山乡村教师用足球为学生编织梦想

感动!四川大凉山乡村教师用足球为学生编织梦想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感动!四川大凉山乡村教师用足球为学生编织梦想   封面新闻记者 席秦岭 见习记者 周翼   4月11日上午,四川凉山州教...

2021年11月12日医院招聘信息[110条]+护士招聘[16条]-医学生网

2021年11月12日医院招聘信息[110条]+护士招聘[16条]-医学生网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2021年11月12日医院招聘信息[110条]+护士招聘[16条]- 医学生网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 5 医院招聘信息汇总...

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拯救瀕危植物的“植物王國”

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拯救瀕危植物的“植物王國”

  四川省樂山市,古稱嘉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森林在城市裡、城市在山水中”,是對這座城生動的注腳。   近年來,樂山市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不斷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

中南高科涪城智能电子产业园

中南高科涪城智能电子产业园

  我是园区负责人,我要更新园区资料及联系方式。更新园区   中南高科涪城智能电子产业园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本数据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数据库,前瞻产业研究院20年持续聚焦全国细分产业研究、产业规划、产业园区规划、产业地产规划、特色小镇规划、产业新城规划及产业...

峨眉山A:中报业绩稳定增长新项目及资源整合尚有潜力

峨眉山A:中报业绩稳定增长新项目及资源整合尚有潜力

  索道收入大增,门票降价有所拖累, 控费增效经营良好上半年,景区接待购票游客 160.1万人次, 同比持平。 虽去年 9月 20日景区门票开始降价(旺季门票降至 160元/-13.5%,淡季不变)及老年人优惠政策调整, 但依托门票折扣率回升, 门票有效票价仅下滑约 6%;综合作用下公司...